共有6条记录,有6人参与

朱玲 2017-10-30 12:59

1.用活教材,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nbsp;<br />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尤其对于我们农村的学生,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2.努力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nbsp;<br />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的形成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要充分地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构建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逐步发展到用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重量。&nbsp;<br />

回复(0)

杨银年 2017-10-25 10:58

<p> 像这种需要实物感知的课最好就是让学生通过实物感知来学习,可以让学生多带一些物品,称一称,猜一猜物体的重量,用手掂一掂,感知重量,有的商品上有重量标志的可以教他们认一认,闭上眼睛感知感知 </p>

回复(0)

葛春艳 2017-10-20 10:31

<p style="text-align:justify;text-indent:0pt;background:#ffffff;margin-left:0pt;" class="pre" align="justify">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1c1b10;font-size:10.5pt;"><span>布置学生调查统计</span> “千克和克”在生活中应用的案例。在调查统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关注各种物品的质量,自然而然地认识各种各样的秤,而且能直接感受到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各种相关的生活资源被充分挖掘,分散了学生学习的难点。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逐步感知并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出发,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数学。</span><span style="font-style:normal;font-family:宋体;color:#1c1b10;font-size:10.5pt;font-weight:normal;"></span> </p>

回复(0)

黄松玉 2017-10-17 08:53

我也在教这个内容,教的不好。有点乱,活动中没有层次性,可能是主要问题。

回复(0)

顾彩萍 2017-10-16 13:48

学习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时,通过大量生活实际以及动手操作来解决难点问题。比如,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两袋物品的不同质量;又如,自己动手去称一称自己所估算的物品,在看一看、称一称、比一比中,让学生感受1千克或1克究竟有多重。

回复(0)

黄静 2017-10-16 10:04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觉得最主要的主要的就是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如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可先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一个2分或1角的硬币,感受1克的重量,然后举例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克。1千克概念的建立,学生课前每人一包500克的食用盐,1000克有多重呢?孩子们马上就会把2包盐放在一起,掂一掂,体会1000克有多重,教师可顺势板书:1千克=1000克。这样教学便于理解、掌握。

回复(0)

共 6 条记录 <上一页 1 下一页 > 跳转到